*關鍵詞
中央環保督察
黨的十八大以來,除了中紀委,還有一個“欽差大臣”漸為大眾所熟知,它的名字便是中央環保督察組。縱觀這兩年的中央環保督察,時間跨度之長、輻射范圍之廣、行動力度之大、問責人數之眾、涉及問題之多可謂。由它引爆的環保話題熱度居高不下,眾多熱點事件如祁連山生態破壞、華北現超級滲坑等等,均引發大眾關注。
為進一步完善中央環保督察相關體系,保障督察實現常態化,環保部給環保督察戴上了紀律“緊箍”,并研究出臺了《中央環境保護督察紀律規定》。
環保稅
走過6年立法之路、歷經兩次審議,環保稅將于2018年1月1日起施行。作為我國*部推進生態文明建設的單行稅法,這意味著我國運行38年的排污費制度將成為歷史。
如今,距離開征時間愈來愈近,為何要實行“費”改“稅”?如何確定稅額標準?哪些企業將成為納稅大戶?等相關問題被推至風口浪尖。眼下,全國各地正穩步有序推進各項準備工作,各個省市在國家標準基礎上,因地制宜出臺地方版稅額標準,稅目稅額均已確定。
洋垃圾
2017年7月28日國辦正式公布《關于禁止洋垃圾入境推進固體廢物進口管理制度改革實施方案》,各地加大進口監管力度。此前,環保部和國家標準委兩個部門分別向世界貿易組織遞交通知,宣布從2017年9月起,我國將禁止進口四大類24種固廢,包括生活來源廢塑料、釩渣、未經分揀的廢紙和廢紡織原料等高污染固體廢物。2017年年底前,全面禁止進口環境危害大、群眾反映強烈的固體廢物;2019年年底前,逐步停止進口國內資源可以替代的固體廢物。”
藍天保衛戰
今年的政府工作報告關于環保工作做出莊嚴承諾,再次奏響了美麗中國建設的強音。其中,“堅決打好藍天保衛戰”成為全年熱議的焦點,如何鐵腕治氣?如何保障空氣質量?如何實現藍天常態化?
縱觀全國,回顧全年,不難發現,藍天保衛戰已經深深融入各地的環境治理工作之中。燃煤污染、機動車污染、臭氧污染……各地均使出“洪荒之力”,監控這些污染源。
新版水污染防治法
6月27日,十二屆全國人大第二十八次會議表決通過了關于修改水污染防治法的決定。新修訂的《中華人民共和國水污染防治法》更加明確了各級政府的水環境質量責任,實施總量控制制度和排污許可制度,加大農業面源污染防治以及對違法行為的懲治力度。
據悉,新版水污染防治法將于2018年1月1日起正式施行。與原法相比,新修訂的水污染防治法作出了55處重大修改,涉及河長制、農業農村水污染防治、飲用水保護、環保監測等內容。
河長制
“河長制”,即由各級黨政主要負責人擔任“河長”,負責轄區內河流的污染治理。“河長制”是從河流水質改善領導督辦制、環保問責制所衍生出來的水污染治理制度,目的是為了保證河流在較長的時期內保持河清水潔、岸綠魚游的良好生態環境。
2016年12月11日印發的《關于全面推行河長制的意見》,意見指出,全面推行河長制是落實綠色發展理念、推進生態文明建設的內在要求,是解決我國復雜水問題、維護河湖健康生命的有效舉措,是完善水治理體系、保障國家水安全的制度創新。
土壤污染防治法
為不斷完善我國土壤防治頂層設計,今年以來,土壤污染防治立法工作的持續推進。
3月8日,全國人大向十二屆全國人民代表大會第五次會議提交工作報告表示,今年將制定土壤污染防治法。在“土十條”的基礎上,土壤污染防治法草案于6月22日提請全國人大會審議,并從預防為主、風險管控、污染擔責三大方面提出要求。
7月14日至15日,行業法律專家們就草案展開密集的專題研討。9月23日,全國人大會已進行了初步審議,二次審議正在準備中。業內預計《土壤污染防治法》通過人大審議正式出臺后,將開啟我國土壤修復行業的新紀元。
雄安新區
年初,繼深圳經濟特區和上海浦東新區之后,中共中央印發通知,決定設立河北雄安新區。其中,雄安新區規劃建設的定位要求之一,是打造優美生態環境,構建藍綠交織、清新明亮、水城共融的生態城市。如何保障天藍山青水綠,將成為未來雄安這座生態城市必須面對的問題。
環保裝備
近年來,國家大力倡導發展“綠色經濟”、多重利好政策不斷加身,環保設備制造行業面臨著良好的發展機遇,市場前景廣闊。
8月份,工信部公開發布《關于加快推進環保裝備制造業發展的指導意見(征求意見稿)》,并定下目標:到2020年,環保裝備制造業產值達到10000 億元。經過審議后,上述意見正式實施。
政策的支持為環保裝備制造業發展帶來巨大的市場空間,意味著環保裝備制造業春天將到來,大氣污染防治裝備、水污染防治裝備、土壤污染修復裝備、固體廢物處理處置裝備等九大領域也將快速發展。
美麗中國
加快生態文明體制改革,建設美麗中國。人與自然是生命共同體,人類必須尊重自然、順應自然、保護自然。人類只有遵循自然規律才能有效防止在開發利用自然上走彎路,人類對大自然的傷害終會傷及人類自身,這是無法抗拒的規律。
我們要建設的現代化是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現代化,既要創造更多物質財富和精神財富以滿足人民日益增長的美好生活需要,也要提供更多生態產品以滿足人民日益增長的優美生態環境需要。必須堅持節約優先、保護優先、自然恢復為主的方針,形成節約資源和保護環境的空間格局、產業結構、生產方式、生活方式,還自然以寧靜、和諧、美麗。
電話
微信掃一掃